未來十年 土壤修復產業將達到萬億市場規模
2017-11-30
土壤修復是利用物理、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、吸收、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,使其濃度降至可接受的水平,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。
以農用地治理與修復成本為例,每畝從幾千到幾萬元;以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成本為例,每立方米從幾百到幾千元,而我國的工業污染場地大約160萬畝,市場空間約為1萬億;待修復的耕地污染面積3.92億畝,市場空間約為8.84萬億;待修復礦山面積約294萬畝,市場空間約為2770億元。
這意味著相關土壤修復產業將產生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。
雖然我國土壤修復起步晚,技術研發水平較低,產業化處于初級階段,但已形成基本產業鏈條:
上游:包括相關藥劑和設備的研發設計、藥劑生產商、設備供應商及土壤污染監測商,為土壤修復提供設備技術支持;
中游:一些土壤修復企業和環保咨詢機構,一般負責受污染地塊的前期調查、風險評估,中后期工程實施、竣工驗收以及后期的評估工作;
下游:通常為受污染場地的所有者或環保主管單位,土壤修復項目由下游企業提出并為項目出資。
總體來看,上游企業為中游企業提供設備、修復用劑等支持和服務;中游企業提供從場地前期調查、風險評估到中后期的工程實施、竣工驗收、后期評估等工作;下游企業發布項目。
盡管產業鏈條還不算特別完整,但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,這也意味著我國土壤修復產業面臨的無限上升空間。
從該行業的生命周期所處位置來看,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%—2%,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中已經達到30%以上。
從政策支持來看,去年可謂是土壤環境保護政策年。在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(又稱“土十條”)公布同時,一系列相關法規接連出臺。與立法加快并行的還有管理思路的轉變。其中,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首次明確了以風險管控為核心的科學管理思路。
從行業發展趨勢看,成熟的土壤修復產業涉及檢測、評估、技術設備研發及工程設計施工等環節,隨著市場規??焖贁U大,產業鏈上下從短期來看,股東背景、過往業績等仍將是企業獲取項目的主要因素,從長期看,技術的成熟度、適應性及產業化將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。
業內人士分析,2017年,“十三五”階段整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有望突破1000億元。從長期來看,整個產業可達萬億規模。
況且,中央財政預算對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逐年增大,從2015投入37.01億元,至2017年投入112億元,投入資金增速甚至比大氣和水的投入都要高。
這直接導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逐年增長——2015年產業規模只有30億,2016年增長至90億,預計2017年產業規模有能達到240億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今年5月,在我國從事土壤修復業務的企業達到2600多家,而在三年前,這個數字只有500家。